糖尿病依台灣歷年十大死因調查統計,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5;健保署109年用藥數量前20大統計,糖尿病用藥更為用藥數量第1名,可見糖尿病危害國人健康甚鉅。 糖尿病分為第一型糖尿病(自體免疫問題,破壞胰島細胞)與第二型糖尿病,而第二型糖尿病屬最常見糖尿病,常見致病因素為遺傳、飲食、活動量少的生活習慣以及肥胖。

 

 

糖尿病疾病致病原因

 

 

遺傳: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罹患糖尿病的可能風險高。父母都有糖尿病,兒女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是普通人的15~20倍。

飲食:台灣人又被稱為醣世代,飲食常攝取過多的醣份物質,例如勾芡食物、沾醬、含糖飲料、醃製醬滷食物、甜食或米麵食等,攝取的醣類物質經體內消化分解為糖,長期性容易導致體內糖耐受性變低,及胰島素細胞負擔,提高血糖不穩定的風險。

 肥胖: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7 (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屬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族群,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抵抗也會隨之增加,體內就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平衡,隨著體重增加,阻抗性也會愈大,長期下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不愛運動:運動時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就是糖,運動時可以消耗肌肉與血液中的糖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改善胰島素的抵抗,而不愛運動的人,糖份的消耗與代謝就不足,身體胰島素的抵抗也隨之增加,血糖不穩定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血糖不穩定及糖尿病的判斷標準有哪些??

血糖不穩定,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許多徵象,包含疲倦、頭痛、頭暈、視力影響、呼吸不順、背痛、腸胃問題、性能力衰退、過敏狀況、發抖、四肢痠麻等狀況出現,當生活中頻繁出現這些狀況,應該先檢視自我血糖狀況、調整飲食與作息狀態,才能降低風險並避免長期演變成糖尿病的可能;當自我判斷糖尿病致病因素,發現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時,不一定代表你就是糖尿病,要確定糖尿病須經由醫師診斷並符合下列相關生化指數,才能判定,但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觀察,最近是不是吃多、喝多、尿多,或是體重持續減輕等狀況,若有這些狀況,建議盡速就醫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維持健康好生活: 血糖檢驗指標(依據2021糖尿病治療指引之公告內容)
 

1. 空腹血糖值<100

(mg/dL)

2. 飯後2小時血糖值<140 (mg/dL)

<br

3. HbA1c(糖化血色素)<5.7 (%)

上述檢驗標準僅有空腹血糖值與飯後兩小時血糖值可使用居家血糖機量測並記錄,HbA1c數值須由專業醫療人員執行檢驗才可取得數值。

 

      日常生活該如何避免血糖問題?

           

1.運動533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WHO),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每分鐘達130下,這樣的運動習慣與模式可協助改善體重過重肥胖狀態、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肌耐力、改善情緒與睡眠障礙等好處。

 

 

           

2. 天天五蔬果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至少要吃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蔬菜一份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一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但達近80%的國民每天攝取的蔬果不足量,而水果的選擇多元,當血糖控管不穩定時,水果的選擇就建議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飲食包含蛋白質(肉類、雞蛋)、油脂類食物,及低GI的水果,例如蓮霧,富含豐富水分維生素、礦物質並且低糖分,每100克熱量僅有34大卡,依據國際期刊研究發現蓮霧富含多酚類物質,具有輔助代謝穩定血糖等功效,又或是火龍果,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豐富的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等、鈣、磷、鐵等礦物質,且含有花青素,是天然的抗氧化物質,而火龍果低熱量、高纖維的特性,每100克熱量不到60大卡,都是輔助血糖調控的優良水果;若無法每日五蔬果攝取,建議可以選擇蔬果萃取來源且富膳食纖維及營養素的保健食品來補充飲食不足的部分。

 

           

 

           

3.體重腰圍控制


依據BMI身體質量指數,男性女性的BMI值大於24就屬過重,大於27更是為肥胖;而腰圍尺寸女性小於80cm、男性小於90cm,才能降低代謝症候群,例如三酸甘油脂、血糖過高等風險;而要降低BMI指數與腰圍,除了運動飲食搭配外,可搭配含膳食纖維等可具飽足感與幫助新陳代謝的保健產品,每日餐前食用,可輔助達成體重控制與縮小腰圍的目標。

 

 

           

4.血糖量測與定期健康檢查


每個人因為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的不同,每天的血糖數值狀況不同,長期性血糖數值偏高,容易導致身體胰島素細胞負擔過大,增加胰島素抵抗的風險,建議可以每日定時自我量測血糖,了解自己飲食狀況、生活習慣跟血糖之間的關聯性,進而自我調整飲食習慣、運動及生活作息等,並建議可每半年進行一次身體健康檢查,了解體內血糖數值HbA1c的狀況,才能更準確有效的自我血糖管理。